相比之下,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利占比20%,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18%;2021年占比19.4%,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20.5%。再看2022年上半年,占比16.26%,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11.26%。从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增幅有所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现代化”的推进,发动机专利占比正在逐渐降低,2020年为11%,2021年为10.1%,2022年上半年为8.18%。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企业将重心转移到了新能源汽车上,许多企业宣布将停止研发新的发动机或发动机部件。
从专利申请人来看,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布量按自主车组统计,东风集团以2110件位居第一,一汽集团和长安汽车也均超过1000件,吉利控股也保持较高增速。授权量方面,东风集团排名第一,一汽集团长城控股奇瑞汽车SAIC比亚迪江淮汽车增幅较大。根据创新主体的统计,上半年,丰田汽车公司在专利公开和授权两方面均排名第一。
分领域来看,新能源汽车专利技术中,动力电池系统充电系统和燃料电池汽车的专利技术之和占76.1%。其中动力电池系统排名第一,占比47.55%。锂离子电池电池系统和结构电池管理系统是专利布局的重点。第二位是充电,占比18.86%。传导充电是该领域专利布局的关键。然后是燃料电池汽车,占比9.69%,专利布局集中在燃料电池系统领域。其他板块专利比较接近,大多在5%左右,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电机系统整车共性技术等。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快速成长,尤其是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明显。上半年,动力电池领域专利公开量排名前10的创新主体中,只有LG新能源是外资企业,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蜂巢能源比亚迪排名靠前。在充电系统领域专利公开创新主体排名中,奥东新能源排名第一,专利主要集中在换电领域;比亚迪吉利三一重工也名列前茅。
在智能化方面,以激光雷达为代表的基础传感器件仍是研发重点,自动驾驶仪突防能力的提升将推动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从领域来看,智能感知占比最大,占比19.19%;其次是车辆技术,占比13.09%;控制占11.28%。根据最近两三年的数据,上述比例变化不大。
再看联网,面对高水平自动驾驶不断增加的数据规模,数据传输处理和数据安全成为重点。从领域来看,车联网专利占比最大,近年来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为18%,2021年为18.6%,2022年上半年为21.24%。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百度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十大创新主体中排名第一,专利布局集中在智能感知数据技术和定位导航领域。华为和高通紧随其后,都专注于车联网领域。丰田博世现代等外资企业重视智能网联汽车软硬件技术开发,专利公开稳定,布局均衡。反观国内整车厂,只有长安和一汽上榜,专利布局速度略慢。
近日,由于突然降价,李陷入车主集体维权的舆论漩涡。事实上,不仅仅是理想,泰斯拉和小鹏也经历过类似的风暴
理想这次遭遇的集体维权事件,源于李ONE的换代车型理想L8即将上市交付的消息。作为李ONE的换代车型,L8将于11月发布的消息公开后,李ONE开始降价。在李ONE的不同区域,都出现了2-3万元不等的降价,有消息称李ONE在10月份停产。这不免让李一中的老车主感到不满,因为今年3月,李一刚刚提价1.18万元,而就在几个月后,官方售价突然降了2 ~ 3万元。在这场风波中,老车主们纷纷向车企提出补差价终身保修免费更换等诉求。甚至还有网上投诉成立业主维权群等集体维权现象。
事实上,李的集体维权事件在新势力车企的发展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过去几年,在新势力车企的产品迭代过程中,类似事件时有发生。早在2020年,特斯拉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国产Model 3长驱后轮驱动车型时,就发生了老车主集体维权事件。原因是新款车型的续驶里程和配置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价格只涨了4万元,让老车主感觉被“割了韭菜”。也有车主自称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消化库存的作用,错过了享受新车型的机会。部分老车主自发组织集体维权,要求特斯拉道歉,并承认了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欺骗消费者的违法行为。
分析这些风波,根本原因是在新车型迭代的过程中,老车主因为新车型更高的性价比而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进而开始维权。尤其是新车型上市前,企业为了消化库存,还故意隐瞒车型上市的信息,甚至催促消费者提前提车,让消费者错失购买新车的机会,从而引起老车主的不满。“车刚到就贬值了,明显是‘割韭菜’。”这是消费者的普遍感受。
不过,闫菲菲也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车主购买的车辆在买车后短时间内价格会突然下降,必然会让车主有非常不好的体验,影响车主对汽车品牌的认知。考虑到品牌效应和企业长远发展,车企可以为购车者提供不同的补偿方案,缓解车主的情感落差,维护企业形象。“当然,买车的时候,如果卖家或者厂家明确向车主承诺短期内不会降价,那就另当别论了。”闫菲菲补充道。
从企业层面来说,为了消化库存,在产品迭代的时候引导部分消费者购买老款也是无奈之举。但故意隐瞒相关信息,让消费者提前提车,也说明车企“诚意不够”。在这方面,特斯拉受到的批评最多,特斯拉的多次降价让其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这场理想风暴更多的是与企业应对不当有关。虽然李创始人兼CEO李想曾公开发出“等L8,现阶段不买一台”的提示,但反馈到销售端时,面对“毫无准备”的车型迭代和客户询问,销售人员又无法解释,难免激化矛盾。
其实新车迭代是汽车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但以往传统燃油车产品的迭代速度较慢,成熟的车企在迭代前也预留了较长的准备时间。一般来说,传统燃油车迭代前半年,车企会进行相关的车辆测试内部培训等工作,会发信息让消费者提前了解。为了消化库存,在迭代车型上市之前,车企往往会进行优惠促销,以加快老款车型的销售速度,让消费者得到实惠的价格。但这种传统的降价促销模式显然不适合大多采用直销和网销的新势力品牌。全国统一零售价和车企直销是新势力的营销手段,但这种模式也导致他们在处理老车型时没有太大的调价空间,向消费者传递相关信息的时间与消化库存的时间几乎重叠。“企业本身还没有完全消化旧机型的库存的时间和空间,反馈到消费端必然会让消费者难以接受。”有业内人士指出。
既考验商业模式,也考验消费者认知。
随着智能和电动技术的快速提升,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速度将会加快。不仅车辆的OTA升级会成为消费者在使用车辆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新车的降价和配置升级似乎也不可避免。尤其在电气化方面,以动力电池为例。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电池的能量密度会不断提高,随着产品的大规模应用,成本也会不断降低。反映到车辆上,车辆的续驶里程可能会增加,但是车辆的价格不升反降。小鹏G3的集体维权也是由此引起,特斯拉的维权行为也与此有关。“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迭代是行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大特点,也是产品能够快速获得消费者青睐的一大优势。但产品的快速迭代也会让消费者感到不适。”联合车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说。
那么,在产品迭代快的同时,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或者改变消费者认知呢?业内人士认为,在技术快速进步带来汽车产品更快迭代速度的问题上,汽车企业不仅要在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上下功夫,还要建立全新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机制,用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保证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其实车企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大部分都在快速推进相关工作。比如OTA免费升级,就是车企面对技术快速进步做出的尝试。通过免费升级的方式,让老车主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好处,从而提升用车体验。
但目前部分硬件技术提升带来的产品迭代,使得车企无法通过软件迭代为消费者提供“包容性”的升级体验,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避免。业内人士指出,从本质上讲,车型的快速迭代是技术快速进步的产物。新事物推广初期,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消费者接受程度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难免会有类似的“试错”阶段,特别容易激发矛盾。这就需要企业加快建设成熟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消费者也需要加强对新事物的接受。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