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自然博物馆·24小时博物馆”试运营一个多月以来,已有2万多名游客前来体验。暑假过后,游客人数持续上升。场地是由浙江自然博物馆建造的300平方米的小文化空间。其营业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10点至午夜24点,周六和周日24小时营业。这是国有博物馆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有了这一信号,我们能指望“迟到者”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使博物馆成为城市夜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吗
1.在观众需求的驱动下,博物馆不断尝试
最近,《长江日报》关于“公民建议”的连续报道成了一个好话题:6月下旬,武汉民康先生在武汉市的留言板上提出了建议。入夏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晚上参观汉口河海滩。他希望越汉码头旁边的跨江博物馆能在夜间开放,为夜间的河滩之旅增添一种文化氛围。7月6日,武汉江滩办事处回应了这一建议,宣布从7月8日至8月31日,每周五和周六,横渡长江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将调整为12:30至20:30。据报道,7月8日夜游开放当天,博物馆的总客流为316人。其中,16:30后的客流为146人,与同期的先前数据相比增加了一倍多。
在试运行的第一天,浙江自然博物馆·24小时博物馆在15:00至24:00的9小时内接待了700多名游客。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是暑假,高峰期几乎每天都是10:30至21:30。为了确保展览质量,场馆不得不限制每小时100人的流量,许多观众在大门外排队。为了“错开高峰”,一些观众选择在周末早些时候或凌晨两三点之前去。一位市民在展览结束后留下了一条信息:“24小时博物馆开幕后,我们有了另一个地方可以参观。我们不仅可以在夏天凉爽下来,还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自然知识。”
夏天,24小时开放的浙江自然博物馆更难买到门票。根据周报数据,在7月4日至10日的一周内,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940人。从16:00到22:00,每天有300到400人进入博物馆;从22:00到24:00,工作日的人数不超过50人,但周末的人数接近200人。
2022年7月12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通知,北京的博物馆将延迟开放和其他活动,以点亮夏季“夜之都”。根据博物馆的条件,博物馆还将延长开放时间,开展晚间文化活动,或根据计划的活动安排晚间招待会。博物馆正在成为人们夜生活的新地标,在炎热的夏天为观众开启了一个精彩的“博物馆之夜”。
2.多样化的博物馆空间让观众流连忘返
为了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一个愉快的观看展览的体验,在这个300平方米的小空间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互动设备:按下鸟类标本下方的按钮,聆听其独特的啁啾声;在花10元购买材料并为鱼的简单笔划着色后,使用AR设备进行扫描,鱼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游泳;还有一个有趣的装置“我比恐龙高”。元宇宙剧场可以播放科普电影和观看在线展览。厌倦了观看,观众还可以在阅读区点一杯咖啡,或者在博物馆品尝24小时限量供应的冰淇淋和甜点。可以说,麻雀虽然很小,但它拥有所有的五种器官。
“博物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科普教育和展览,与原始意义上的传统博物馆大不相同。”洪磊说,过去进入博物馆是为了“看”展览,标本放在橱窗陈列柜中。现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有场景模拟、互动展览项目、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展示,结合活体标本展示箱,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如果“24小时”是通过延长时间让更多的游客来到博物馆,那么当参观接近尾声时,购买博物馆的“定制”文化创意产品就是让博物馆再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试运行期间,24小时博物馆定制了蝴蝶和甲虫水晶标本,并与观众见面了24小时博物馆标志冰淇淋。接下来,博物馆将开发一些文化和创意产品系统,包括陨石和太空系列。
的确,人们期望博物馆融入城市的晚间休闲生活方式,这样更多的文化资源可以更方便。不过,如果延迟开放只会延迟大型展览厅的开放,则会对博物馆的人力和资金造成负担,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使博物馆“夜更精彩”离不开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摸着石头过河”,也离不开相关部门和各界的支持。
3.夜间开业“不简单”,面临诸多挑战
“展览和活动的质量决定了夜场的吸引力。开门观众不会来。”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增禄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夜场不应该简单地开放,而应该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时候享受与白天不同的乐趣。
当我们谈到博物馆的夜间活动时,我们不得不提到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上元之夜”元宵节。当时,它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话题,因为很难买到一张票。“抢票流量太大,导致网站服务器瞬间崩溃”和“黄牛票高达9999元”令人震惊。原因是,除了节日,“稀缺性”是关键。“故宫博物院成立94年来首次在夜间向公众开放”是一个让人不禁贪婪的噱头。
由此,在社交平台上展开了讨论:为什么不能定期开展夜间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 一些专家分析,增加照明设施和铺设大量电线将增加紫禁城的安全风险,木结构的古建筑无法承受这种风险;更不用说夜间管理游客的难度了,还有一些文物不适合夜间展览,需要及时休息。
事实上,不仅故宫博物院,中国各级博物馆在夜间开放正常化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陈鲁生认为,创造更多特别的夜场表演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它不仅延长了员工的工作时间,而且还面临着开放时间延长和管理成本增加带来的安全问题。因此,博物馆需要更多的经济投资来维持夜间开放。
7月初,浙江自然博物馆的24小时博物馆因人力不足向公众开放,供非工作人员的科教人员使用。根据严洪明的说法,24小时博物馆的整个运营和管理团队由9名全职员工组成,夏季增加了两名兼职员工。
[搜索新闻]
同时,博物馆还成立了一个由19人组成的特别班,包括收藏组、宣传教育组、运营组和安保组,以确保“精彩不关闭”。与此同时,要跟上基本运营、宣传和推广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博物馆面临的挑战是能否在24小时内提供“互补”的内容和体验。选择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来支持夜展,不仅考验了博物馆的专业水平,也体现了博物馆的审美视野和艺术能力。
近年来,自然史专家经常强调“地方性”,即讲好地方故事,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加深对地方的了解,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对我们周围动植物的兴趣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开始。
如果说浙江自然博物馆杭州馆9000平方米的永久展厅讲述了从生命爆发到人类诞生的“宏大叙事”,那么24小时博物馆就是兴趣阵营。这里展示的300多个标本是从270000个标本集中精心挑选的。它们都是浙江的动植物和矿物。计划每季度更新大量藏品中的一些展品。
1b
发表评论